第 10 期

第 10 期——Agent vs MCP

关于「Agent vs MCP」的一些思考与分享。

第 10 期——Agent vs MCP

Agent vs MCP

Agent

Agent 就是能够自主执行任务、做出决策的软件工具。它能够利用 LLM 来推理、学习、适应,并根据实时反馈和变化采取行动。Agent 可以独立工作,但也可以是更大的 Agent 的一部分。

关键特性

从 Agent 的定义可以看出来,推理和行动是它的核心特性。但是一个完善的 Agent 还应该包含以下特性:

  • 推理:运用逻辑和可用信息来进行推断、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通过分析数据和上下文做出明智的决策
  • 行动:这是 Agent 实现目标的核心能力,如发送消息、更新数据、研究报告等,也包括具身 Agent 的物理行动
  • 观察:通过感知或传感收集环境信息,以便 Agent 能够更明确地理解上下文,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视觉或传感器数据分析
  • 规划:Agent 通常可以通过评估必要步骤、上下文信息和用户期望结果来制定战略计划,并选择最佳行动方案
  • 协作:Agent 不仅涉及到人机协同,而且还需要和多 Agent 进行协同。这其中需要沟通、协调、理解和尊重不同观点的能力
  • 自我完善:这是高级 Agent 应该具有的显著特性,从经验中学习,根据反馈调整自身行为,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提升自身能力

工作流程

blog/newsletter/10-1.png

这是一个简化的工作流程,每个步骤都会涉及到很多子任务,例如规划模组就会包含提取、分析和可视化;记忆模组又可以分为短期记忆或长期记忆,等等……如果感兴趣,可以参考 AI 智能体 这篇文章。

智能体类型

智能体的类型主要特征用例示例
简单反射型根据当前感知和预定义规则执行操作
没有记忆或适应能力
恒温器根据传感器输入调节温度
基于模型的反射型保留短期记忆或由规则指导的环境操作模型导航系统根据交通状况更新路线
目标型根据当前感知和预定义规则执行操作
没有记忆或适应能力
送货机器人优化前往目的地的路线
分层式多层系统通过更高级别的智能体来管理专用智能体工厂自动化系统与监督者和专业机器人协同工作
学习型通过反馈和经验进行学习和调整
使用学习组件
AI 推荐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而改进建议
多智能体系统 (MAS)与其他智能体协作实现共同目标
在协调系统中运行
无人机队群协作投递包裹
效用型通过最大限度地增加每次操作的效用或奖励来优化结果动态定价算法根据市场条件调整费率

MCP

MCP 在之前的周刊中提到过好多次,如果有兴趣,你可以阅读 第 2 期第 3 期。简单来理解就是 MCP 是 Agent 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在题图里看到的工具组件。它可以通过执行工具、调用 API 为 LLM 提供上下文,以便 LLM 能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技术速递

opencode——AI coding agent, built for the terminal

最近 TUI 的编程工具又火起来了,先有 Claude Code 和 Codex,后有 Gemini Cli。

而 opencode 就是主打开源的编程 Agent,最大的亮点是提供自定义选项,支持 75+ 提供商。如果你有兴趣,这里是 文档

现在我对这类工具已经祛魅了,推上凡是无脑吹这类工具的,我都直接不感兴趣。VSCode Copilot 是我唯一在用的 Coding Agent。


Kiro——The AI IDE for prototype to production

自称革命性的 AI 驱动开发工具。亚马逊发布的一款 AI IDE,基于 VSCode。

亮点是 Spec-Driven,通过三个 Markdown 文档贯穿从需求到落地的全流程:

  1. requirements.md:用 EARS 格式编写用户故事和验收标准
  2. design.md:记录技术架构、时序图和实现考量
  3. tasks.md:拆解为可跟踪的详细任务清单

Kiro 的工作流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需求阶段
  2. 设计阶段
  3. 实施阶段
  4. 执行阶段

我体验下来的感觉就是:开发时间比较长,Agent 会跟你确认很多细节,然后拆分也很细。例如我说“帮我的博客添加一个照片库页面”,Kiro 就帮我拆分了 15 个子任务,每个任务都会经历需求 - 设计 - 实施 - 执行这四个阶段。下周我会把页面部署上线,敬请期待!

不过我发现,我用了大概半个小时,它竟然让 M3 Mac 的风扇转起来了,机身也有点发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VSCode 没有这个问题。

本周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看不懂,但助眠。

本周市场

上周我说 A 股要是能保持在 3500 点以上 3 天,我就选择看多,于是我在这周买了一些前期超跌的票,目前只有 1% 的涨幅。大家都在谈论 A 股进入了慢牛区间,身边谈论投资的人也在不断增加,我觉得在这个时刻还是要谨慎乐观。毕竟 3500 点是国内股市的一个心理锚点,能否跨过去,这个底筑得多坚固,没有人知道,一切都取决于大众的恐惧和贪婪,以及政府对经济恢复的信心。

港股“外卖三傻”终于迎来久违的修复行情。京东我没太关注;美团修复的空间很有限,因为确实受到了外卖大战的影响;而阿里巴巴的外卖订单突破了 8000 万,再叠加 AI 行情的修复,这波修复大概率会延续。不过受到周末“约谈外卖平台,反内卷竞争”事件的影响,下周的行情应该不会太差,继续持有港股。

结语

当你解决一个问题时,下一个问题就会立马浮现,所以,耐心一点吧!